5月1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院长、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李雪涛教授在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作了“1930年代在德国波恩大学的中国学人”专题讲座。
李雪涛教授以1930年代中国学人在德国波恩大学的留学情况为演讲评说对象,揭示他们在留学期间的罕见史料及留学成就。他援引法国学者的研究心得,强调保存研究轨迹的重要性,倡导在文本解读中发挥历史想象力,通过碎片拼接还原历史图景。同时,李教授以鲁迅藏书为例,指出在留学史研究中多语种文献互证,对突破研究瓶颈十分重要。
李教授运用“跨文化性”理论,提出将树状研究模式转变为网状分析框架、重点关注跨国知识网络的动态生成过程等观点。他强调留学史研究需突破三个维度:一是纳入全球史的互动视野,二是加强普通留学生的微观研究,三是深挖知识跨国的传播机制。他以在波恩大学留学的熊伟、王澄如、陆懿为例,生动展现出跨国知识网络研究的学术价值。
最后,李教授提出了研究者研究能力构建三要素:多语种文献获取能力、跨学科方法论运用能力及全球史视野延展能力。
李教授渊博的学识与精彩的演讲吸引了在座的师生,宾主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
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陈鹏教授和魏善玲副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教育学院和历史学院部分师生参加。李教授应江苏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周棉教授邀请莅临江苏师大讲学。开讲期间,陈鹏、陈健、魏善玲、苗曼等老师与李雪涛教授就学科建设与学术合作进行了交流。本次讲座,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指导,还为全球化时代的留学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新思路,引发了师生们关于学术研究的深刻思考。
撰稿人:石亚美、季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