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科研立项取得重大进展
发布时间: 2007-01-04
  访问次数:

2006年,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承建的专门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学科拟建博士点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共申报10项,获得6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其中,姜新、刘洪英、周棉和潘苏东等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3项;全国高等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另外,周棉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留学生与民国社会发展”1项。

 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的取得在我校还是首次,这不仅表明我校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和专门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科研立项取得了重大进展,也标志着我校以留学生研究为代表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在全国竞标中显示出的科研水平、科研实力和持续研究的前景。

早在1994年,周棉教授就获得了教育部九五首批立项项目“留学生与20世纪的新文学”,这是全国最早以留学生研究立项的课题,在当时30多岁的项目主持人还是不多见的。而这次项目的取得更难,因为它是通过全国竞标取得的。
   
2006年,全国126个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通过竞标立项课题共239项(其中江苏省共6项;苏大基地1项,且为外校取得,南大基地5项),而我校就有其中的1项(基地学校为南京大学);这次外校专家竞标重大项目成功的有21个学校的专家,但绝大多数是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大、南开大学、山东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名校,且有的是经费自筹,而像我们这样普通的省属师范院校竞标成功且获得经费高额资助的仅此一家。由此表明我校留学生方面研究的水平、实力再次获得教育部和中国历史学界的充分肯定。

这次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通过全国竞标立项还是首次。以往基地项目不对基地所在学校以外的科研院校开放。20066月底,教育部专门下发文件,改变了以往由基地所在学校学术委员会评议立项的办法,改用在全国竞标的方式。其程序是由基地学校提出课题名称,经教育部批准后在教育部社科网上公开竞标。而且采用专家一锤定音,一次表决的办法,没有以往修改的程序,因此,我校能够获得这个项目确实来之不易。

竞标课题论证水平的高低是这次中标与否的核心和关键。从20062月份到8月底,我们共论证了7次,时间长达7个月,最终我们不仅推翻了竞标前我们原来设计,有关专家认可的第一稿,而且在获悉竞标通知后,在校内外有关专家和领导的帮助、指导下,反复修改,直到第七稿,最终获得了成功。同时,我们执着的努力和谦虚诚恳的态度也博得了有关专家的好感,从而加深和巩固了我校与有关名校、有关专家的学术关系。

 
版权所有 2014-2015 江苏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解放南路 江苏师范大学奎园校区教学楼 邮政编码:221008 苏ICP备-05007135号